关于印发校第七次党代会2023年年会工作报告的通知
党建引领、勇毅前行,“双一流”创建再出发
——在第七次党代会2023年年会暨八届五次教代会工代会上的报告
党委书记郭永存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中国共产党安徽理工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2023年年会暨八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本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召开
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开启“双一流”创建新征程。
一、2022年主要工作回顾
2022年,是学校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学校党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集中精力谋全局、抓大事、破瓶颈,以“双一流”创建为引领,践行“三有三进三到”办学理念,推深“四个融入”战略抓手,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奋楫争先、勇毅前行,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攻克了诸多难事急事,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A-,实现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学校与中科大、合工大共同拥有A类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省政府正式批复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整建制划转至我校,合肥校区顺利落地;实现全国一本招生,成为安徽省继中科大、合工大、安大之后第4个在全国一本招生的高校;国家级人才申报取得新突破,赵光明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文新教授入选“长江学者讲席教授”。全职引进“大国工匠”朱恒银教授、“千人”张中标教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叶冬 青教授,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获批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夏晓丹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成为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唯一代表。5月19 日,省政协主席唐良智到学校考察调研,对学校办学给予充分肯定。2022年,我们保持闯劲拼劲韧劲,以统筹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务实之为力求非常之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固本强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一年来,学校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提升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学校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连续第七年获“优秀”等次,省委教育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综合评价等次为“好”。
——政治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全年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党委书记专题会、党委全委会会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42次,研究党建工作98项,讨论决定事项186项,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出台《安徽理工大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体方案和任务清单》,组建师生宣讲团,组织各类宣讲162场次,受众2.8万人。出台《政治生态综合分析研判和报告制度》等制度文件8份,以制度建设营造正气充盈的校园政治生态。切实履行巡视整改主体责任,持续推进和巩固深化省委巡视反馈意见等整改。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面向采购、消费扶贫1272万元,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思想建设得到新推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建立党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首要内容,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31次。推动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建成校史馆,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入选安徽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高校,校长袁亮入选2022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并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发展行动”,配齐建强学生工作队伍,1人获评“安徽省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召开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月会商分析研判1次,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思想宣传主战场、网络育人主平台,学校意识形态总体安全可控。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全省先进基层侨联组织”“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会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连续第八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1人获评“安徽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评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1个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组织建设得到新推动。实施基层党建强基提质工程,出台《关于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基础、提质量、创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实施方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建工作固本强基、提质创优,着力打造一批党建特色品牌,《“小载体”蕴涵“大主题”助推学生党员教育提质增效》党建创新活动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专题展示,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验收,4个首批省级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通过省委教育工委验收,入选省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个和“党员标兵”3人,1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省级工作室培育创建。坚持党管干部,举办全体中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提拔中层正职8名、副职6名,5名副职主持工作,推荐1名优秀管理骨干任淮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选派6名优秀年轻干部教师到三地市挂职锻炼;坚持党管人才,全球招聘教授及省级人才5人担任相关学院院长、副院长。
——作风建设得到新改进。出台《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改进作风的若干举措>的实施方案》,修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实施细则》,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出台《关于加强对中层“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基层党委(党总支)履行“一岗双责”若干规定》《约谈内设机构领导人员工作实施办法》《内设机构领导人员个人有关事项及时报告实施办法》,压紧压实“一岗双责”,督促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出台《信访清单化闭环式处理办法(试行)》,实施“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工作机制,获全省老干部信访工作优秀单位。
——纪律建设得到新强化。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巡察工作动员会,扎实开展第三、四轮巡察,完善规范巡察制度体系,出台《关于加强党委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的若干措施》等。开展日常监督114次,发出督办函4份、监督反馈函1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信访诉求,全年受理信访举报38件次。及时规范做好执纪问责,立案1起,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置26人次,其中给予处分3人次。出具党风廉政意见回复335人次,更新完善36名处级干部的廉政档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若干举措》,推动学校廉洁文化建设。
(二)坚持久久为功,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8个学科上榜,主体学科提档进位,矿业由B-到B,土木B-不变,机械和化工由C到C+,地质由C-到C,管理新增上榜为C。与淮南市、淮河能源、中安联合、中煤新集共建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等3个学科,并入选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一附院新增普外科、妇产科、护理学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组织开展新一轮学位点申报培育,完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出台《学科分类建设管理办法》,加强数学、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建设。
(三)坚持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成果丰硕。高水平本科教育加快构建,全日制本硕博招生突破1万人,本科生招生规模连续6年居省属高校首位,省内最低录取分数线位居省属高校第五。新增临床医学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总数达到20个。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评安徽省高校高水平导师5人、安徽省和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7个、教学名师5人。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1个。在省十五届运动会上斩获5金3银1铜。《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我校人才培养典型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入选首批省级创业研究院,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全国第86名;在《2017-2021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全国第39名,均位列安徽省属高校第一。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蝉联“优胜杯”(全省唯一)和竞赛发起高校。1个大创项目入选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项目。1个项目入选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年会优秀案例。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4.1%,升学率29.94%,留皖率52.53%,就业工作连续第三年受到全省表彰。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硕、博研究生招生同比增长11%、21%,录取全日制一志愿考生同比增长109%,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获批首批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6个、示范基地5个,获批省级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教育)项目167个。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推动非学历教育规范发展。
(四)坚持引育并重,师资队伍提质扩容。特聘院士10人,专兼职院士增至39人;成功申报国家级人才2人,引进国家级人才4人,晋升教授18人,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21人。机械工程学院王爽、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郭庆彪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创新扶持项目1个、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1人,获省引才平台奖补2项、省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资助项目3项,获批省拔尖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优秀青年人才项目等19项,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省属高校唯一),获批“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一附院入选国家卫健委首批“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基地医院”。
(五)坚持守正创新,科创实力显著提升。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直接经费8523.1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基金委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143项,承担横向项目449项,纵横向科研经费2.28亿元。获批首批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首批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6个。学校“煤炭安全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验收。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1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煤炭协会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2项、霍英东青年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冶集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等。1项技术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授权专利958件,其中发明专利348件,位列2022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83位、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第8位,均为省属高校首位。发表SCI论文774篇(其中1 区论文91篇,TOP期刊83篇)、CSSCI论文8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6部、合著9部,1部著作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校长袁亮院士连续两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2榜单。
(六)坚持四个融入,办学格局拓展重构。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全面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牵头建设能源研究院深地科学与工程中心、大健康研究院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深度融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举办中澳煤矿深部开采典型动力灾害防治学术会议、“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五周年学术论坛等,与中国石化、科大国创等14家单位签约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淮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海螺、奇瑞开展产学研深度对接,荣获第八届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本科院校50强”;淮南市出台支持我校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条”政策,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整建制划转基本完成,在合肥校区一期(340亩)组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合肥校区二期(占地320亩)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学院,建设科教产融合园。
(七)坚持共享发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完成“安理家园”一期阳台封闭工程,实现通水、通气、通电、通网,900余户装修、100余户入住。协调政府部门做好老旧住宅区维修改造;解决一附院职工子女在附小幼儿园的入学入园问题。兑现增长薪级工资,按月发放基础绩效奖金,一次性发放年度考核奖;优化体检项目,开展全员健康体检。发放奖、助学金7348万元,发放学生疫情生活补贴164万元,减免学费99.87万元,惠及万千学子。
(八)坚持开源节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经费、高校发展专项经费、高校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等专项资金3.61亿元,申请发行地方非标专项债5000万元。积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完成减税退税856.9万元。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率达100%。本科生公寓B-4和C-4建成投入使用,医教研协同创新中心、职业安全健康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项目实现结构封顶。合肥校区65000平方米维修改造基本完成。加强工程审计,审减4742.23万元。全年接受捐赠630.5万元,获捐赠奖励119万。修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图书文献资源保障,馆藏资源进一步丰富。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校园快递、超市、理发店、银行等项目新一轮招标,实现校园服务平稳运行。
(九)坚持科学精准,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面对三年来最为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深入践行“三有”理念,坚持师生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因地制宜落实精准防控策略,全校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最大程度保护了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事业发展的影响,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凝聚了奋进力量。一附院作为淮南市唯一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在全市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了不起!给大家点赞,向你们道一声:辛苦了!
(十)坚持常抓不懈,安全形势稳定向好。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围绕网络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校园交通安全等重点,深入实施“安全年”创建,组织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打造平安校园,实现了校园总体安全稳定。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全年无失密泄密事件发生。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一年,我们在踔厉奋发中担当作为,在攻坚克难中勇毅前行,学校发展实现了新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淮南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热情帮助的结果,更是全校师生医务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广大校友,向学校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医务员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基层党建主体责任落实有差距,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突出;一些干部实干精神不足,攻坚克难能力不强;网络舆论安全面临挑战,应急处置存在薄弱环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任重道远;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需要持续提升;校园基本建设资金约束趋紧;“三有”理念还需深入践行,为师生医务员工办实事不够到位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年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正确判断形势,是谋划未来、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把科教事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联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特别是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奋力拼搏,我们提前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整体实力及主要办学指标大幅提升,进入国内理工大学先进行列,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创建“双一流”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创建“双一流”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不可限量。我们既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必胜信念,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的重大考验,继续披荆斩棘、勇毅前行,奋力开创“双一流”创建新局面。
二、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双一流”创建迈上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振奋精神再出发,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高标准硬举措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奋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1.持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服从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学校落地见效。压紧压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巩固深化省委巡视整改成果。
2.全面深化党的思想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制度,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参加全省高校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班,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深入开展宣讲工作,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3.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高标准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化“三全育人”,持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动态落实配备比例要求。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讲好安理大故事,传播好安理大声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举行校史馆开馆仪式。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完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和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全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4.着力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创优。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推进“强基础、提质量、创品牌”行动计划,加强党支部、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建立党支部星级管理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开展党建“双创”工作,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党建理论研究,设立党建专项课题。制定并落实2023年度基层党建工作“三个清单”,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推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抓实党校建设,强化党员教育培训。
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选配,常态化开展干部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干部结构。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服务师生医务员工的本领,引导干部常怀“三有”,始终把学校和师生医务员工放在心头正中。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让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关心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6.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严抓“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开展第五、六轮巡察,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用好问责利器,强化监督合力。科学运用“四种形态”监督执纪,敢于亮剑,常敲警钟。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完善“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工作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审计监督。
7.凝聚力量推进统战群团工作。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参政议政水平。完善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全过程民主”。深化群团改革,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归国华侨工作。加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建设。做好校友会、基金会和理事会工作,健全服务校友机制和校友支持学校事业发展机制。
(二)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8.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总结评估绩效工资实施成效,持续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内生动力。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学院办大学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功能。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倾向,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办法。完善内设机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9.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发布实施新修订的大学章程。完善制度机制,推进规范性文件“废改立”,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提升制度执行力。推进实施“八五”普法工作规划,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师生医务员工法治意识。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积极申报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完善督查督办机制,强化跟踪问效和督促落实。做好民主接待日、书记校长信箱等工作,及时回应师生医务员工关切。做好校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工作,保障师生医务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瞄准第六轮学科评估,深化学科内涵建设
10.全力以赴做好新一轮学位点申报。申报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博士点和资源与环境、机械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公共卫生等硕士点。
11.开展第六轮学科评估对标建设。全面总结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经验,谋划制订第六轮学科评估总体方案和各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开展对标建设,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台账,落实到人,更大范围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2.加强高峰学科建设。深入实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加快推进六个高峰学科建设,积极争取列入我省“双一流”建设培育高校。加强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高峰培育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分类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建设。
13.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加大对人文社会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培育申报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力争获评省级以上社会科学奖。加强新文科建设,深化文科与理工医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完善新文科建设与育人机制。加强淮南子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特色高水平智库,提供高质量资政建言。
14.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加强能源安全与清洁利用学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学部和医学部建设,健全学部运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部统筹协调、交叉融合功能,推进理工医融合、医教研协同。发展交叉学科,推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改造升级传统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新工科建设。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5.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五育并举”,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力争突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以上,出版省部级规划教材10部以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建设效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加强“金师”培育,力争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突破国家级奖项。做好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加强评估检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力争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得专业认证受理,1个专业通过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新增新工科专业2个,申报新专业2个以上,调整暂停专业5个以上。开展新一轮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做好新一轮本科审核评估准备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持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力争获A类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6项以上。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举措,构建教育教学保障、过程管理与评价、持续改进制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规范实验、实习、实训,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16.推动研究生教育扩容提质发展。持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力争增加8%以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一志愿率超过60%。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深化科教、产教协同培养。加强一流研究生课程建设,获批省级及以上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学位案例库、规划教材或教学成果奖等4项以上。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首要责任人职责。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
17.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建设,打造“全周期、智慧化”新型育人管理模式。强化学风建设,探索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网络思政、精准资助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推进辅导员能力提升发展行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素养。
18.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创新举措开展招生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加强考研、推免、(本)硕博连读等工作,提高优质生源比例和升学率、就业率、留皖率。拓展就业渠道,深入开展系列招聘活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好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培训工作,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百分百就业。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强化就业工作评价激励。扎实做好毕业生征集入伍工作。
(五)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双一流”创建人才支撑
19.大力引培高层次人才。坚持党管人才,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奖励办法,创新人才招聘方式,力争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25人以上,力争成功自主申报国家级高端人才1~2人,引进优秀博士(后)150名。深入实施“三进”“三青”“两带”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教师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申报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力争获批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10项以上。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内涵建设,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建立党员校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选树优秀师德典范,弘扬高尚师德师风,严肃查处师德师风案件。建立教职工荣休制度,举办教职工荣休仪式。
(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全力做好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并确保成功重组。全力做好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准备工作,确保验收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制度,激发科研工作者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家级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力争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增长30%以上。加大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培育力度,力争获评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增长10%以上。科研经费、科技成果奖励、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及转化等关键指标增长10%以上。
21.推深“四个融入”发展抓手。研究制定“四个融入”方案,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发挥上海、合肥、芜湖等地研究院桥头堡作用,强化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进一步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能源研究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深地研究中心建设,推进大健康研究院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环境研究院淮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融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举办“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学术论坛。进一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合肥科教产融合园建设,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贯通。
(七)加快合肥校区功能建设,尽快实现合肥校区办学
22.做好合肥校区启用工作。完成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整建制划转工作,加快功能建设,做好人员安置、维修保障等工作,制定合肥校区启用工作方案,全力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9月1 日开学投入使用。完善建设方案,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强化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更好服务安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工作,深化科教融合。
(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服务社会发展
23.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扎实做好定点帮扶临泉县、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汤王村、高新区三和镇新华村工作,推动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救助体系,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4.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加强一附院建设和管理,推动一附院多区错位发展,推进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强化“一站式服务台”功能,建设预住院服务中心,完善校医院医疗服务功能,做好全面托管山南新区综合医院准备工作,着力打造高端医疗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积极参与“四送一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高级职称教师到地方挂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推进老年大学建设。做好研究生支教团工作。
(九)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深度,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25.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积极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承办协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更多高水平国(境)外著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严格执行各类出访计划,加强出国(境)管理。
26.深化与政府大院大所大企合作。推进与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市政府,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院所,与中国石化、中铁四局集团、科大国创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积极共建学科实验室(技术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十)加强条件建设和民生保障,增进师生福祉
27.加强资源统筹整合。科学编制预算,有序执行预算。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盘活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控制学校负债比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推进资产报废处置工作。做好学院办公用房分配工作。做好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办公用房分配工作。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升图书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做好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入库工作,推动大仪设备开放共享。
28.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完成公共教学楼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加强分析测试中心建设。建成医教研协同与职业安全健康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研究生公寓4号楼建设,确保秋季开学使用。推进体育馆和工程试验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安理家园”二期工程及人才房建设。用好校园节能监管平台,推动节能减排。
29.做实做细民生实事。协调推进老旧住宅区环境治理。及时处理教职工“安理家园”一期建设合理诉求,做实“惠民工程”。开展全员健康体检,安排优秀教职员工疗休养。加强附小幼儿园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提升食堂餐饮服务质量。
(十一)构建安全稳定环境,持续建设平安校园
30.有力有序做好疫情防控。贯彻教育部《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落实落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调整优化校园核酸检测策略,建设健康驿站,增强校园疫情防控能力,全力保障全体师生医护员工生命健康安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
31.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安全年”活动,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保密宣传教育,开展保密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推进保密工作大提升行动,提升保密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楫扬帆再出发,笃行不怠启新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大安理力量。
名词解释
1.“双一流”:指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
2.“两个确立”:指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3.“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4.“三有三进三到”:“三有”即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三进”即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三到”即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四个融入”:指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度融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6.ESI全球排名:指国际学术评价指标排名,是一项国际性的学术水平的衡量指标。
7.“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性工程,分特聘教授、讲席教授、青年学者。
8.“大国工匠”:指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评选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9.“千人”: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
10.“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指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子项,是唯一以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绩为遴选标准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
11.“第一议题”:指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
12.“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指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的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13.“双带头人”:指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
14.“一岗双责”:指既抓业务工作,又抓党风廉政建设。
15.“四种形态”:指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16.“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指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学者科研成果表现情况榜单。
17.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2榜单:指综合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基于引用次数等6种指标,遴选发布的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年度榜单。
18.“十二条”政策:指淮南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支持我校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十二条政策。
19.“三步走战略”:指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双一流”近中远期愿景与目标。
20.“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1.“四个自信”: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2.“三全育人”: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3.党建“双创”:指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
24.“三个清单”:指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
25.“全过程民主”: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过程的集成。
26.“放管服”:“放”即简政放权。“管”即创新监管。“服”即高效服务。
27.“五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28.“废改立”:指通过对现行制度、规章采取废止、修改、新立,使制度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29.“八五”普法:指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
30.“五育并举”: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
31.“五大行动”:指德育铸魂行动、智育提质行动、体教融合行动、美育熏陶行动、劳动促进行动。
32.“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指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决策应用分析平台。
33.“宏志助航计划”: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展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专项计划。
34.“三青”“两带”:“三青”即青苗、青托、青尖。“两带”即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
35.“一站式服务台”:指将住院患者、门诊患者的超声、CT、磁共振检查项目进行集中预约,替代医技科室独立预约模式,实现医技检查预约业务一站式办理。
36.“四送一服”:指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
关于印发校第七次党代会2023年年会工作报告的通知.pdf